《更路簿》名稱由來
“更”是指夜間計時單位,一夜五更,每更約兩個小時。
“路”是指道路或途徑。大海茫茫無際,海路是看不見、摸不著的,只能以地名間的間距以標示“路”。因此,更路簿中的“路”,是一種虛擬形態,它只有和“更”、羅盤結合起來才能體現。更路還要靠指針才能航行。
羅盤,將圓周的二十四個字,分別從“子”和“午”兩字開始,把“子、壬、亥、乾、戌、辛、酉、庚、申、坤、未、丁”,和“午、丙、巳、巽、辰、乙、卯、甲、寅、艮、丑、癸”分成對稱兩部分。把兩部分相對的字“子午”、“壬丙”、“巳亥”、“乾巽”、“辰戌”、“乙辛”、“卯酉”、“甲庚”、“寅申”、“艮坤”、“丑未”、“癸丁”分成十二組,每組表示兩個相反方向,于是便構成了二十四個方向。在使用相對的兩個字時,是用正向還是反向,每條更路包含起訖地點、針路和更數,在確定航向時,船長心中便有了數。
海南使用《更路簿》的漁民以文昌、瓊海兩地為主,其次有三亞、萬寧、陵水、臨高等地的漁民。
《更路簿》記錄地名
從目前見到的《更路簿》中看,共記錄南海逾百個地名和重要的海洋資訊,如航行方向、時間、距離、航行中所見島嶼和暗礁的名稱、海流速度、天氣變化等訊息。反映海南漁民活動的范圍非常廣,包括廣東沿岸、北海、海南島沿岸、中南半島、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。
海南漁民按照自己所熟悉島礁的特征,用本地俗語,為南海上的島、礁、沙進行命名。據專業工作者調查整編有136個,其中東沙群島1個,西沙群島38個,南沙群島97個。
如貓駐島(即永興島)、貓興島(東島)、七連島(七連嶼)、船暗尾(西沙洲)、長峙(北島)、石峙(中島)、三峙(南島)、紅草一(南沙洲)、紅草二(中沙洲)、紅草三(北沙洲)、園峙(甘泉島)、大三腳島(琛航島)、三腳峙仔(廣金島)、干豆(北礁)、島仔峙(南威島)、目鏡鏟(司令礁)、銀餅(安達礁)、魚鱗(仙賓礁)、筐(環礁)。
南海傳奇:《更路簿》凝血鑄命 老船長百代承繼